学习笔记——《大话数据结构》Ch1, Ch2 基础知识
学习笔记——《大话数据结构》Ch1, Ch2 基础知识
第1章、数据结构绪论
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的操作对象,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相关问题的学科。
数据: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,是计算机中可以操作的对象,是能被计算机识别,并输入给计算机处理的符号集合。
数据元素:是组成数据的、有一定意义的基本单位,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整体处理。也被称为记录。
数据项:一个数据元素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。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。
数据对象: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,是数据的子集。
数据结构: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。
逻辑结构:数据对象中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。包括集合结构、线性结构、树形结构、图形结构等。
物理结构: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。包括顺序存储结构、链式存储结构等。
抽象数据类型:(Abstract Data Type, ADT):指一个数学模型及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操作。
第2章、算法
算法:是解决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,在计算机中表现为指令的有限序列,并且每条指令表示一个或多个操作。
算法特性:
- 输入输出:输入个数>=0,输出个数>=1。
- 有穷性:(现实意义下的)有限步骤后,自动结束。
- 确定性:每一步骤都有确定的含义,没有二义性。
- 可行性:每一步都能通过执行有限次数完成。
算法设计要求:
- 正确性:能正确反映问题、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。其中如何定义“正确”?分为4个阶段:(1) 无语法错误;(2) 合法的输入产生满足预期的结果;(3) 非法的输入不会崩溃,而是产生符合规格说明的结果;(4) 对所有输入(甚至刁难的测试数据)都能产生合规的结果。通常达到(3) 这一级就称为“正确”的算法,而(4)不可能通过穷举输入证明,只能通过数学理论逻辑推导来证明,代价非常高,不实用。
- 可读性:设计算法的另一目的是便于阅读、理解和交流。(有时为了可读性,略微牺牲一点效率和增加一些代码量是必要的,但要注意尺度把握。有人可能不同意牺牲一定的效率来换取更好的可读性,那么,汇编的执行效率比高级语言更高,难道我们都要回到汇编时代吗?只要时间复杂度f(n)同等量级,通常可以接受)
- 健壮性:当输入不合法时,算法也能做出相关处理,而不是产生异常或莫名其妙的结果。
- 高时间效率和高空间利用率。
算法效率的度量方法:
- 事后统计:即测试,通常发生在开发完成之后,不能预先发现问题从而指导算法。
- 事前估算:设计算法之间就比较各种方案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,选用最优生策略。
函数的渐近增长:给定两个函数f(n)和g(n),如果存在一个 整数N,使得对于所有的n>N,f(n)总是比g(n)大,则称f(n)的渐近增长快于g(n)。
算法的时间复杂度:在进行算法分析时,语句的总执行次数T(n)是关于问题规模n的函数,进而分析T(n)随n的变化情况并确定T(n)的数量级,是算法时间量度。记为T(n)=O(f(n))。通常以最坏情况运行时间(而非平均运行时间)来代表时间复杂度。
常见的时间复杂度:
空间复杂度:计算算法所需的存储空间,记为S(n)=O(f(n))。
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.